Menu
Menu
小时候,我和父亲的关系十分紧张,因为他对我的管教份外严格。比如,在玩耍时不能大声嚷嚷,在写作业的时候如果字体不工整就会被擦掉重新再写,有时甚至会受到体罚。年幼的我完全不了解父亲为何对我有那么高的要求。
母爱如水,父爱如山。母亲和我的关系就轻松得多了,她对我的爱就像是温柔蜿蜒的河流, 温润而泽。那时,父亲的爱在我眼里并没有给予我如大山那般的安全感, 反倒是比较像西游记里的五指山,压得我无路可退。
我上高中后,父亲的工作变得更繁忙,所以有时一整天下来,我和他接触的时间也不过一、两个小时。也许是因为接触的时间少了,摩擦的机率小了,我和父亲的关系也就缓和了很多。我也逐渐发现,父亲对我表达关心的方式往往体现在最平凡,最普通的日常活动中。比如,如果时间允许,他就会接我上学。途中他会习惯性的扭开收音机,一边听着当日的新闻要点,一边和我讨论社会时事。我们就在这样平平淡淡的交谈中度过每一趟车程。
如今,我已三十来岁,随着人生历练和个人成长,我目前的人生观和我刚踏入社会工作时已大大不同。身处慈怀护理这个行业,也影响了我如何对待我的父母。在我服务的病患中,尤其是老一辈,父亲通常都是家里的经济支柱。在单收入的家庭里,父亲扮演的角色就是养家活口,比较少时间去培育孩子。以往在传统家庭里,父亲给人的刻板印象是情绪内敛,不多话的。
之前,我接触过一位刚退休不久的病患。他原以为退休后能卸下养家的重任,享受人生,但就在此时却恶患重疾,原本的退休计划烟消云散。当时,我看到了病患对人生的失望,同时也见证了他家人的遗憾。以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来形容这位病患的孩子们当时的感受再贴切不过了。
如今,我们的生活节奏紧促,生活开销日渐上涨,加上工作时间加长,孩子在成家后和父母沟通和接触的时间自然会缩短。我们每次都觉得会有“下一次”,直到我们发现“上一次”原来就是“最后一次”时才后悔莫及。
通常当我访问病患时,我会向他们了解他们有什么心愿。很多时候,他们的要求其实很平凡,比如和家人共享一餐、和孩子见一面或收到孩子传来的慰问。我觉得尽孝是子女该尽的一份责任,而行孝是一种需要付出努力的选择。行孝要及时,我们平时从简单的日常就能表达我们的孝心,而无需等到亲人命若悬丝时才来弥补。
回头再看看我自己,我也从不断的反思与内观中,以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我的父亲。在他那物资缺乏的年代,他所得到的爱或许不多,所以能传递的爱也相对有限,但他确实尽了所能来照顾我。前不久,我们一家人在翻看旧相册的时候,看着过往的点滴,我不仅感叹 “时间都去了哪里?”人生几十年就这样一眼晃去,我的父母也逐渐迈入晚年。我希望在他们有生之年能尽我最大的能力和行动来告诉他们一声:“感谢你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