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
Menu
大部分的人往往对社工的印象就是申请经济援助,心理辅导或支援链接。但我认为,社工们其实也扮演着“故事保管员”的角色,因为我们每日都会聆听病患以及看护者的人生故事。久而久之,我们也从他们的叙述中悟出了许多宝贵的人生道理。以下是我从看护者身上学习到的3个人生哲理。
很多时候,看护者会不禁怀疑自己的能力,尤其是那些从来没有照顾过病危患者的人。我曾看过许多看护者暂停或辞掉工作来照顾他们的亲人。虽说在做这个重大的决定前他们的内心都十分的忐忑,但他们终究还是相信并执行了他们的选择。
即便在看护的旅途上有可能挑战重重, 但单凭着想要把亲人照顾好的信念,看护者们往往披荆斩棘,完美的完成他们的任务。虽然我们都知晓人生的终点是死亡,但我相信人生旅途中的过程远远比终点来的更重要与可贵。
在照顾病患的时候,看护者或许很容易就把焦点放在“看护”的动作上,而忽略了“生活”的点滴。所谓的生活就是体验人生的喜怒哀乐,和完成那些繁琐却又重要的小事。那些不起眼的日常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,而这些瞬间往往又因为太过“日常”被我们当成一种理所当然。
从看护者的身上我学会了珍惜生命里的琐碎小事。就说S女士,在某次家访中,她很高兴的向我诉说她的先生(病患)在不久前刚喝下一小碗的羊肉汤。她的先生因为病情失去食欲,所以已有许久没有好好的吃一顿饭了。所以,即便那天病患想喝的羊肉汤摊位离住家有一段距离,S女士也毫不犹豫的完成了病患的要求。在旁人眼里病患只不过是喝了一碗汤,但先生的这一点小小“成就”却让S女士十分感动。S女士的经历使我了解,即使再灰暗的情况下我们也能找到值得感恩的理由。
死亡并不会中断一段关系。当病患离世后,有些看护者会把病患生前的重要物品保留下来 (比如衣物、首饰、照片等)。在想念他们时便拿出来缅怀过去。也有一些看护者会选择传承病患的价值观,比如 “家和万事兴”, “人要活得有志气” 等。无论是通过可触摸的物品来纪念已故亲人,或是以不可触摸的方式承传病患的人生理念,这都是和病患抱持关系的一种方法。
F女士在先生过世后在大门边放了一张先生的相片,每当她出门前就会向先生说一声 “我出门了”,回到家时也会向先生说 “我回来了”。对F女士而言,这是她建立起的仪式,这也有助于她和先生抱持关系。即使先生的肉体已不在她身边,但精神和心灵上她认为先生与她同在。